家庭太阳能发电,何时能告别“两极分化”?
2021-11-29 来自: 脑极体 浏览次数:235
近来各省拉闸限电的新闻频出,加上不少家庭紧急物资储备清单中都提到了太阳能板,以至于家庭太阳能发电这门生意,又被不少网友议论起来。
看多的人觉得:碳中和、碳达峰背景下,煤炭发电成本升高,新能源替代需求上升;太阳能发电设备的价格连续走低,不仅可以保证自家供电,还可以卖给电力公司赚钱。家庭太阳能的发展空间,不就更大了吗?
看空的人觉得:回本周期长,去掉补贴就没有动力;部署环境有要求,安装在屋顶装修改造时增加麻烦;需要定期维护、检修,带来额外成本……
双方的话听起来都有点道理,也引发了我的好奇。研究了国内外家庭太阳能行业的进展之后我发现,这个领域的两极化还挺明显:
既老又新——早在1860年,就有科学家认为化石燃料将变得稀有,光伏电池板和太阳能收集器等设备就开始流行起来;然而直到今天,太阳能依然被视作方兴未艾的新能源、新产业,光伏行业2019年上半年发展回顾与下半年形势展望研讨会上的行业数据显示,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只有20%。
既洋又村——纵观市场,踊跃支持家庭太阳能来解决用电需求的,一种是欧美澳洲等西方现代居民,2015年,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超过4000万千瓦,主要市场在德国、西班牙、日本、意大利,其中仅德国2015年新增装机容量就700万千瓦。另一种则是中国农村地区,是家庭太阳能发电的主要发力点,许多中西部地区都将光伏产业作为重要的扶贫措施之一。共同特点是以独栋建筑为主,屋顶便于拆改。
既多又少——太阳能资源与太阳能发电产业,未必是正相关的。比如非洲就是世界上阳光集中的大陆,太阳能资源很丰富,但现实中非洲大陆只有南非是一个拥有超过50兆瓦光伏电站,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太阳能发电站比整个非洲都多,安装的太阳能发电容量是全尼日利亚所有的发电能力的两倍。欧洲的太阳能资源也只有非洲的一小部分,却拥有更多的太阳能设备。
这种两极分化的表现,让家庭太阳能产业呈现出一种“哑铃型”结构,主要是集中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。
而我们知道,城市、城镇消费市场,往往有着“收入效应”“示范效应”“联动效应”和“累积效应”,说人话就是来钱多、来钱快、来钱久。因此,稳定的市场结构往往都是以中端消费人群为主力的“纺锤形”。
那么,在城市铺满太阳能板,这有可能吗?
光靠爱护环境之类的情操,很难说服绝大多数城镇城市居民投入真金白银和人力物力进行改造。
所以,很多在推行可持续能源战略时,都会设计一系列鼓励、补贴措施。比如2006加州议会就推出了“加利福尼亚太阳能倡议”计划,兴起了一股安装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热潮。